古箏是有2500多年的歷史,是我國最古老。最富有特色的彈撥樂器之一,它和古琴一樣,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族樂器,是最能代表我國歷史悠久的音樂歷史文化,它發出的聲音是錚錚作響,所以叫做“箏”,又因為它的歷史久遠,所以又叫它“古箏”。它的外形古樸典雅,聲音優美,雅俗共賞,被譽為“群音之主,眾樂之師,仁智之器。”
古箏的外形非常優美,像一位典雅的睡美人,她身長,主要有箏首,箏尾,箏身構成,箏身是一個大大的共鳴箱,上面排列這21個箏碼,箏碼的外形就猶如飛翔中的大雁,所以又叫做“雁柱。”箏首和箏身鏈接的地方叫做“前梁”,也叫做“前岳山”,箏尾和箏身鏈接的位置叫“后梁”,也叫做“后岳山”。后岳山基本上呈S型,所以古箏的型號常用S163—21表示,S代表S型岳山,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,21代表古箏琴弦21根。
古箏的音階中沒有“4”和“7”兩個音,“4”和“7”兩音分別是由按“3”和“6”兩個音所得出來的音。古箏常用的是D調,它的音階排列是由粗弦到細弦—如下:
倍低音—低音—中音—高音—倍高音
古箏的音色豐富多彩,音域非常寬廣,古箏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張力非常大,不管是傳統的各流派曲子,還是如今現代創作的流行曲,都能夠讓人去側耳傾聽那優美音樂聲,就像《高山流水》《漢宮秋月》《春江花月夜》《漁舟唱晚》《雪山春曉》《瀏陽河》等等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