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古箏藝術而言,傳統的承繼是其發展的根基,現代的創新是其發展的途徑。而放眼當下,在各種古箏比賽中或是演奏習練中,年輕演奏者對于現代作品的選擇量明顯高于傳統作品,對此業內人士也是意見紛壇。因此,記者在采訪青年古箏演奏家張文珺時,也與她聊起了傳統與現代的側重,以及在教學中如何調節傳統作品與現代作品的比重。
在演奏或是教學中如何選擇傳統或現代作品,張文珺認為要視情況而定,具體問題具體分析。從古箏教學進度方面來看,如果處于解決學生們基本功問題的階段,她會偏向選取現代作品,畢竟現代作品中技術性的成分更多一些??扇绻麖?a href='/news/show-425.html' title='揭秘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!上海音樂學院趙維平教授講座實錄' target='_blank'>音樂會或是演出的角度來說,她則不太建議選古箏現代作品,因為觀眾是不太能接受的。而從張文珺自身的角度而言,她明確自己擅長旋律線條比較強、走心的、情感比較豐富的作品。那些傳統作品也有技巧,但不過分炫技。
畢竟張文珺深知自己并非炫技型,而是情感路線型,地處嶺南,張文珺感受著當地嶺南古箏音樂的氛圍。嶺南音樂不是以炫技為主的,它的技巧在于它強調音色和氣韻,從教學經驗來看,如果要教授學生這類作品,就得從淺入深,從比較簡單的小曲兒開始。如果覺得學生技巧過關了,就可以接著教一些比較難的作品。但嶺南作品和北方作品終究是不一樣的,它難的永遠是那種韻味,那種音色,那種委婉、深沉的感覺,而這一切只能用時間去磨煉。
當下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,就是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研究生、畢業生等群體所舉辦音樂會,聽眾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業內人士,其它多是業內人士的親戚或朋友,只有極少數是普通的大眾群體。對這樣的現象,張文珺認為如果想拉近民樂與普通觀眾的距離,就得選一些旋律性強、走心的作品,這樣觀眾們才更容易接受一些。而其實傳統作品,比如嶺南音樂作品,如果對這個流派不熟、不知曉,就算是民樂圈、古箏圈的人士,也聽不出什么所以然來。
而要打動普通業余觀眾,最快的捷徑就是那些旋律性很強、能深深觸動觀眾的、走心的作品。只有走好了情感路線,才能進一步拉近民族器樂文化與大眾之間的距離。而在民樂教學中,張文珺認為當下古箏專業學生中,存在的最普遍問題就是樂理學得不太好。
而樂理對于專業學習者恰恰是至關重要的。畢竟不管學什么樂器,古箏抑或是二胡,音都得調準,這是最起碼的基礎。而對于教學過程中,遇到的那些演奏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,張文珺認為,作為首先必須得注意并認識到這個問題,承認自己的學生并非全是精英。有些孩子甚至根本以前就沒學過這種樂器,或是學古箏學得極淺,基礎不扎實。而這些孩子肯定是愿意來學的,學習態度很端正,她就會傾向于陪練式教學,但也并全完全陪練。而是在教琴時,把進度稍微放慢一些,在課堂時教他一些演奏的小方法,讓他感受大家沒有拋棄他們,他們才有信心斷續學下去。